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 正文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作者:   时间:2012-04-26   点击数:

 

“十二五”时期是我院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建设特色鲜明和国内一流的地方性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学院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攻艰克难,始终坚持“立足永州、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先后完成了国家示范建设及验收,本部建设及搬迁,五校区实质性合并等各项重点工作,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优秀学院、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院、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先进高校、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等20余项重大荣誉。特别是20103月和10月,学院分别通过国家示范建设省级和国家级验收,被教育部、财政部正式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十一五”主要成绩回顾

1.凝心聚力,创新机制,三大重点工作圆满完成。“十一五”期间,学院将国家示范建设及验收,本部建设及搬迁以及五个校区实质性整合列入学院的三大重点工作。在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指导下,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院于20077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学院对照国家示范建设任务书,按照“管理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发展的示范”的要求,通过三年的建设和努力,20103月和10月分别通过国家示范建设省级和国家级验收,被教育部、财政部正式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并获得300万元的奖励。2005年,学院启动本部建设,特别是2009年以来,在新一届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广泛筹集资金3亿多元,加快了院本部工程建设步伐,20108月,学院顺利将商贸、理工、师范三个校区搬至院本部办学,形成了院本部、医学部、农学部一校三址的办学格局为增强学院办学合力,新一届党委、行政班子果断决策,于200912月圆满完成了五校区实质性合并,赢得了省教育厅、市委、市政府及兄弟院校的一致肯定与好评,学院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2.立足永州,对接产业,专业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学院始终坚持立足永州、对接产业、服务“三农”的办学思路,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专业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开设40个高职专业,形成以医农为主,理工、商贸、教育等多专业齐头并进的专业建设格局,专业和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其中,护理、医学影像技术、畜牧兽医、农产品质量检测、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五个专业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有力带动了影像、建筑、电子、机械、汽车、财会等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现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和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7个,省级精品专业和教改试点专业8个,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9门,院级精品课程22门,优质核心课程40门。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在总结全国高职高专首次“产学研现场经验交流会的基础上,构建了“五四四”的办学模式。根据国家示范建设的要求和市场需求,学院按照“四个对准”的思路,积极推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畜牧兽医专业的“111”、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的“一周期+二循环”、护理专业的“132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院与附属医院+乡镇医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五双并举、四位一体”,机械工程、机电一体化和药学专业的“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和夯实了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平台,为学院发展插上了双翼,并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校内生产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成绩喜人,学院投资1亿多元新建了一所三级综合性附属医院,为医卫类学生的教学、实训、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按照“四化”标准改建的实习农场,已经成为湖南省一级种猪扩繁基地,国家标准化养殖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边学习、边生产,提高实践技能提供了场所。学院还与湖南恒惠集团、湖南熙可食品公司等300余家企业、医院深度合作,实行人员互派,做到教中做、做中学,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企业提供了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以教促研,研教并进,科技产业工作硕果累累。“十一五”期间,学院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的办法,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五年来,出版专著或主(参)编教材112部、特色教材40部;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10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180余项,其中,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24项。成功承办湖南省“十一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研讨会,我院主持的《地方性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体系建设研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荣获湖南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一等奖,学院蓖麻研究项目被确定为国家751重大专项课题。实习农场年出栏牲猪2万余头,出售优质蔬菜种苗2000余万株,年产值达2500多万元,2010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国家标准化牲猪养殖场;附属医院年医疗收入逐年提高;畅通驾校年培训学员1000人。

5.内培外引,优化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成绩喜人。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兴校、名师强校、质量立校”工程,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服务留人,学院师资队伍及“双师型”素质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其中,护理专业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畜牧兽医、农产品质量检测等3个专业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同时,培养了一批省级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教学名师3人、省级专业带头人8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7人。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43人,专任教师 572人,有正高职称80人、副高职称297人,“双师”型教师413人,“双师”比例达72.2%,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实力更加雄厚。

6.科学规划,励精图治,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院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亿元建设院本部,相继建成图书馆、办公楼、3栋教学楼、3栋学生公寓、1栋学生食堂等,建筑总面积增加到4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增加到8亿多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增加到1.5亿元,馆藏图书82万册。新建或扩建校内实验实训室71间,共5120余平方米,新增仪器设备5000余万元。现有多媒体教室138间,教学机房24间,实验实训室203间,校企合作实训基地361个,实习农场、附属医院、畅通驾校、附属小学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集教学、生产、实训为一体,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注重引领,彰显示范,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学院积极发挥国家示范院校的专业和人才优势,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服务永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永州新农村建设的功能不断加强,为永州承接产业转移和对接东盟桥头堡作出了贡献。五年来,学院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50多期,培训农村各类养殖专业人员4000余人次,为永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再就业等培训30000余人次;下企业、乡镇(社区)和农村进行技术指导及咨询服务5000余人次,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200多个,发放技术资料80多万份,推广实用新技术和科研成果30多项,为农民增收7000多万元。学院在永州市邻近县市指导和扶持种植大户10余家,指导农民建起了32个千头集约化猪场,扶持了200多个养猪专业户,使许多农户脱贫致富。学院与市林业局、市林科所合作的桉树速生林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对口扶持乡镇卫生院6所,与贵州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湘西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人员互派制,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一致好评。

8.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内部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学院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多校区实质性整合,理顺了管理体制;大力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重新设置了院内机构,实行全员聘任制,以绩效定分配,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行公务用车改革,招待费、办公费等实行预算包干,严格审批,有效地促进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形成,确保教职工待遇稳中有升,规范了学院内部办事工作程序;加速学院资产管理和闲置土地处置,盘活闲置资产;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院系两级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不断推进依法民主治校。

9.育人为本,齐抓共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绩斐然。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系列专题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校风、学风明显好转;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切实加强辅导员等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强化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健全维稳工作机制体制,确保学院安定、团结、和谐。学院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十一五”期间,345人荣获省市先进个人,3000余人荣获院级先进个人,获国家级各类竞赛奖9项,省级一、二、三等奖176项,省、市先进集体7项。

10.全员参与,多措并举,招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五年来,学院招生规模和范围逐年扩大,现已面向28个省份招生,生源质量和新生报到率稳步提高,平均报到率达90%以上。强化就业创业指导,实行多证书准入制,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学院连年荣获湖南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五年来,学院95%以上的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就业率达96.8%,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5%,订单培养专业超过50%。加强院外实习管理,建立校外实验实训基地361家,通过实习带动就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明显增加。

11.强化创新,注重实效,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等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全院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素质过硬且能干事的干部管理队伍;不断创新教师和学生党员教育实效性研究,有序推进党员干部“三联系、三示范”活动。五年来共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10期,培训学员12000余名,发展新党员3560余名。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200911月,学院顺利通过省委教育工委高校党建工作合格验收,201012月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先进高校;宣传统战工作规范有序,为学院的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统计档案工作屡获佳绩,多次评为省级先进单位;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大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坚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工会、关工委和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坚持教代会制度,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学工部、院团委在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志愿者活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顺利完成了人口普查工作,多次被评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二)主要经验

1.坚持党的领导是促进发展的重要保证。“十一五”时期,是我院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创建示范、建设本部和实质性整合的攻坚时期。学院领导班子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领导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团结协作、谋划发展、科学决策,形成了科学的发展思路,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发展氛围。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转变教育理念,把全体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学院的发展目标上来,齐心协力,团结务实,推动了学院各项工作有序展。

2.坚持科学发展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前提。五年来,学院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围绕国家示范建设与验收、本部建设与搬迁以及五校区实质性整合等重点工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正确处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确保了学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3.坚持改革创新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想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学院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办学理念,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教育规律,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适应时代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学院的办学实力、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4.坚持迎难而上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面对国家宏观调控、院校激烈竞争、学院地域条件、建设资金短缺等实际困难与压力,学院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坚定信念、共克时艰、团结一致、形成合力、迎难而上,促进学院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局面。

(三)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学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局面,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专业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学院按照“办学集约、专业集群、资源集成”的理念,医卫、农牧类专业群的建设已成规模和品牌,但机械、电子、汽车、建筑等其它专业课程建设尚待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以项目制推动国家、省级重点项目申报与建设的力度还应加大。

2.资金短缺矛盾需要进一步缓解。学院财源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资金筹措的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宽,探索多元化的路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土地处置和高校化债工作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3.对外交流与合作需进一步突破。国际合作交流的途径不多、领域不广、内涵不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处于摸索阶段,师资互派、学生互访、学术交流等方面尚待加强,国际化办学水平有待新的提高。

二、“十二五”事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良好的发展机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湖南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目标,大力推进经济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建设,紧紧围绕“四化两型”和“三个强省”建设的战略目标,确定重点发展10大产业集群,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迫切,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永州市委、市政府以湘南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为主抓手,积极实施“对接东盟桥头堡”的战略决策,在《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和《永州市建设教育强市规划纲要》中重点支持我院建设,大力要求职业教育对准地方支柱产业和现代农业,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培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我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引擎。

(二)面临的严峻挑战

随着生源的逐年减少,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竞争十分激烈。湖南省现有高等职业院校68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国家骨干院校4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22所,各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创建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加上我院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竞争的压力显得尤为突出。国家示范的后续建设,学院自身的内涵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示范特色和特色专业的建设任务繁重。

三、“十二五”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足永州、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创新“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内涵建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打造示范特色和特色专业,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力争把我院建设成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地方性现代高等职业院校。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四个合作”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产业优化升级、服务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始终成为引领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典范。遴选并做好四年制本科专业开办的相关准备;全日制高职招生规模稳定在1200015000人左右,中职生3000人左右,成人教育、职业技能鉴定、短期职业培训年达5000人次。

(三)具体目标

1. 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继续推进质量建设工程和“质量效益年”工作。围绕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等教学“四项建设”,积极推进教学内涵建设。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湖南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坚持校企合作、教产结合、工学交替,进一步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创新,体现以“能力为本,行动导向”的高职特色。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强化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全面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继续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动态的、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网络,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水平。

2.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面向市场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建立面向市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具有区域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专业体系,到2015年高职招生专业调整到30个,建成与永州支柱产业紧密对接和承接产业转移的3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10个院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示范特色或特色专业。启动并做好四年制教育教学的相关准备,力争2-3个专业首批进入国家四年制招生与办学。全面启动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实训教学与工学结合对接、实习教学与顶岗实习合一”的实践教学改革,确保所开设专业生产性实训学时占50%以上,到2015年,开发15个专业教学标准与70个课程标准,完成10个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模式研究项目,创建2门国家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院级精品课程,30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

3.人才培养模式。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完善护理专业的1323”,畜牧兽医专业的111”,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的“一周期+二循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院与附属医院+乡镇医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五双并举、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加工、汽车检测与维修、药学、眼视光技术、园林技术、财会等专业的“双元制”模式。

3.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探索以董事会或理事会为组织模式的校企合作体制,成立紧密型校企合作理事会,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形成在理事会领导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专业、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育技能人才、共同革新生产技术等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为实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基础和保障。在建设好现有与附属医院、实习农场、畅通驾校等院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对接永州承接产业转移和东盟桥头堡的战略举措,进一步加大汽车检测技术、机械加工、模具制造、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与当地知名企业紧密结合,搭建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平台。本部规划300500亩地,作为永州职院高科技产业园,通过审批和招商引资,力争“十二五”期间,有58家企业落户永州高科技产业园,基本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格局。

4.实验实训建设。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生实训的要求,继续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五年内每年投入2000万元,重点建成附属医院第二住院大楼、汽车实训中心、医学检验技术实训中心、药学实训中心、酒店管理实训中心、建筑实验室和生态农业园等一批融教学、培训、经营和技术创新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开出率确保100%,仪器设备利用率达到90%以上。建立一批融“企业文化、工作场景、工作过程”于一体的仿真模拟实训室; 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争取总数达到400个。到2015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亿元,实验实训室建设水平达到全国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建设好1-2个国家示范特色或特色专业实验室及基地,2-4个省级示范特色或特色专业实验室及基地;继续建设和完善学院重点实验室或实训基地。

5. 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实施 “人才兴校、名师强校”工程,建设一支专任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结构合理,适应高职教育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到2015年,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占校内教师总数的35%以上,其中,中青年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50%,“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95%。培养1-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4名省级教学名师,3-5名省级技术能手或技能大师,8-10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0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30-40名院级专业带头人;聘用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30名;争创国家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2-3个。

同时,努力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对中青年管理干部的培养,每年至少安排一次中层干部的集中培训,强化激励竞争机制,建立起一支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与学院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高效、精干的党政管理队伍。

6.科研工作。加强教学科研工作,每年确保教科研专项经费不少于100万元。逐步形成教研活动和学院发展个案研究、高职教育教学研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涉农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地方性国家示范院校后续建设对策研究等科研主攻方向和科研团队;省级及省级以上每年立项课题1015项,国家级课题要实现新的突破,厅局级(地市级)和院级课题每年达到20项以上;实现各专业大类都有以服务地方经济的课题,力争课题进校总经费达500万元以上。五年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0篇以上,编写出版教材、论著50部以上。

7.招生就业工作。按照“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保证数量”的原则,全日制普通高职学生每年招生稳定在4000人左右,中职生1000人以上, 做好单独招生工作,确保生源数量和质量,积极探索并做好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的试点招生。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各种规模的招聘活动,积极拓展就业途径,确保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同时,加强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作,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学生就业保障机制。

8.学生工作和平安校园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大力实施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心理预防机制,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继续推行“平安校园”创建,进一步加强综治维稳体制建设,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的管理机制,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9.办学条件和职工福利。加大现有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图书馆藏书达到90万册(不含电子图书)以上,配置快速、便捷的电子检索设施,校园网络信息畅通;教学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能广泛地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建设好现代培训中心、田径运动场、体育馆、教学楼和第二实习实训大楼等基础建设,加快院本部在建项目的扫尾工程建设,加大校园美化、绿化工程建设力度,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特色鲜明的校园。同时,以学院发展为前提,在国家政策和学院财力允许的条件下,确保教职工的收入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

10.校园文化和信息化建设。强化校园景观建设,突出职业文化建设研究,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全面推动精神、制度、行为等层面的职业文化建设,构建有利于学院科学发展的特色职业文化,使学院成为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的窗口;大力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十二五”期间以“职教新干线”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启动学院网站及网站群建设,有线与无线网络并进,完成专业仿真实训软件及综合管理系统平台、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平台等建设,实现办公信息化,教学网络化。

11.职业培训。完善多元互动的职业培训机制,健全职业培训体系,转变培训理念,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打造良好平台,努力提升培训层次、培训水平和能力,使学院成为永州及周边地区的职业培训中心和职业资格证书鉴定中心。力争到2015年培训项目或工种达到40个,短期职业培训年均达10000人次。

12.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特别是同类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途径,引进并合理利用境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提高学院国际化程度;逐年增加派出教师进修培训的人数,增加外籍专家来我院任教和工作的人数,扩大交流的领域和范围,争取到“十二五”末,合作办学项目达到2个以上。选择2-3所优质的国外高职院校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学历互相认可、学生互相深造、教师和管理人员互相培训的合作办学机制。

13. 提升服务能力。一是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切实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创新,以体系建设带动内涵发展,使学院的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二是提高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积极发展现代产业的专业,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等现代产业理念和技术贯穿于教育各个方面;三是提高服务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以支撑省、市产业优化升级战略的实施;四是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学院将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专业和课程,使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四、实现“十二五”事业发展目标的主要保障措施

为确保 “十二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学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展的关系,借鉴和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最新办学理念与成果,结合学院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1.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治校,促进学院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动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

2.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绩效考核制度,根据部门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杜绝人浮于事的不良现象。进一步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明确院系责、权、利,管理重心下移,扩大系部自主权,全面调动系部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全员聘任制度,修订岗位职责与岗位任职条件,完善岗位考核制度,实行以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收入分配,使收入分配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形成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与和谐氛围。进一步深化后勤服务改革,推进“三服务,三育人”的服务理念,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积极探索市场化和公益性有效结合的后勤服务形式,建立完善的后勤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3.完善和健全学院综合治理制度。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工作,为师生员工创造安全、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奖、助、贷、减、免”等助学体系。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确保学院安全稳定。

(二)组织保障

以“创先争优”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党的先进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员工,切实发挥党委在学院事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2.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吸收优秀师生员工充实基层党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党的执政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质和谋事干事能力,提升科学决策、科学规划和驾驭全局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干部;加大对干部的培养培训和考核力度。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招投标、纪检监察和民主监督制度,注重源头防腐;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力度,做好年度述廉述职活动;加大教育力度,警钟长鸣;从严管理、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行院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

(三)师资保障

继续坚持“人才兴校、名师强校”工程,按照“内培外引”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用于师资培训和教师引进的经费投入。重点加强高层次和紧缺专业师资的引进,加大高水平专家、学者、技术大师来院兼职或任客座教授的聘请力度,加大紧缺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做好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活动。实施“百名教师下企业”活动,每年安排100名以上的专业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加30天以上的专业实践,参与企业管理、技术攻关、项目开发等工作,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四)质量保障

1.推行“双主体、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为抓手,与企业共同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以及岗位对员工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入课程之中。推行“双证融通”,把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学生毕业认证体系,学生双证书通过率达80-90%。所有专业实施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实施教学、指导实践、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将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合作企业生产实际,采取灵活的多元化、学分制、分段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积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积极优化课程体系,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手段,全面形成基于工作的课程体系。建成一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大力推进教研教改活动,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在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素质,培育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与教学督导工作,在积极推行教学质量月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质量监控机制,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更系统、更科学、更规范。

(五)条件保障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按照“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建设好培训楼、体育馆、附属医院第二住院大楼、田径运动场、教师安置小区、校园文化广场等工程项目。加强质量监控,降低建设成本,保证工程质量。进一步加强实训条件建设,通过项目合作、合资共建、引企入校等多种形式,建设融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与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2.加强校园文化和信息化校园建设。按照校园景观绿化设计方案,建设校园文化广场,全面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切实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建设人文化、职业化、地方化、园林化新校园。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形成风正气顺的良好氛围。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建立先进的数字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数字校园公共数据库和综合信息门户平台,提升教学、科研管理、财务运行及行政事务的信息化水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发集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库、社会服务资源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为师生、企业提供资源检索、教学指导、学习咨询等服务;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构筑网络化、数字化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满足师生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3.加强学院财源建设。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积极争取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加快对学院闲置土地处置,筹措资金化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的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其它专项经费、财政性补贴等各种财政投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以校友会为平台,争取行业企业共同办学,努力筹措办学资金4000万元。多措并举,积极筹措资金,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制度,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为 “十二五”期间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资金保障。

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现代高等职业院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十二五”期间,将是我院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坚信,在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 学校官微


  • 湖南省教育厅官微